强 国

CULTURE POWER

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14位杜尚奖艺术家展

  红砖美术馆将于2019年4月26日推出“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14位杜尚奖艺术家展”,力求以崭新方式呈现法国当代艺术及“马塞尔·杜尚奖(Prix Marcel-Duchamp)”的多元面貌。这14位“杜尚奖”获奖与提名艺术家作品,也将在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之际,拉开第十四届“中法文化之春(Festival Croisements)”的序幕。

  这是红砖美术馆继2017年“高压—杜尚奖·法国当代艺术现场”,第二次与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ADIAF)及法国驻华大使馆合作举办“杜尚奖”展览,展览得到北京法国文化中心(Institut fran?ais de Pékin)的支持,由法国图卢兹阿巴托尔博物馆(les Abattoirs, Musée - Frac Occitanie Toulouse)首席策展人及馆长安娜贝尔·特内兹(Annabelle Ténèze)担纲策划,黛芬妮(Daphné Mallet)协助呈现。

  “马塞尔·杜尚奖”于2000年由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ADIAF)创立,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奖项之一。近二十年来,该奖项每年从法国或者居住在法国的艺术家中遴选出最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目前已有七十余人次的艺术家获得提名,为当代艺术界贡献了一个全面的新生代艺术家名册。

  策展人安娜贝尔·特内兹从道路、位移、旅行、发现的概念出发挑选参展作品。展览以西班牙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Antonio Machado, 1875-1939)的诗句“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作为出发点。在展出作品中,“行进”既是主题也是隐喻。因此,每件作品都成为一个向外的开口,一条发现之路。

  参展艺术家选取一切可能的移动方式,从最简单而普遍的步行,到最富技术含量且仅属于少数人的火箭。艺术史往往与位移和旅行联系在一起,在欧洲,不管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罗丹的“行走的人”这一古老形象,还是作为现代艺术家学艺期间必经的环欧“壮游(Grand Tour)”,或者是画家在旅行中的速写或游记(如著名的德拉克洛瓦日记),乃至自20世纪50、60年代起成为文学和电影流行题材的公路场景。

  位置的移动、对出走的向往、被迫的迁徙,或是对继续远行方式的探索,这些现实昭示了什么,要去哪里,又如何去?步履不停的我们是否每天都在前进?在米歇尔·布拉吉(Michel Blazy)的作品中,作为日用品的鞋子本身成为了一场漫步的静态载体,并被大自然占领。而在拉蒂法·艾霞克茜(Latifa Echakhch)和乌拉·冯·勃兰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的作品中,观众被邀请在缤纷的壁画或是织物装置中漫步。

  人们出发的念头缘何而起,一去就是一小时、一天、一周、一年或者一生?无论是求索他乡还是回归故土,尤利西斯历险之旅远非止于目的本身,改变行路者的是行旅的道路,正像安东尼奥·马查多的诗中所写的那样。穆罕默德·布鲁伊萨(Mohamed Bourouissa)的作品中,费城的社区居民因驯马表演而聚集在跑马场的圆环跑道之上。乔安娜·哈吉托马斯(Joana Hadjithomas)和哈利尔·乔雷吉(Khalil Joreige)一起重述了一段黎巴嫩太空计划的历史,重绘出火箭在地面经过的道路。卡米耶·昂罗(Camille Henrot)则用我们习以为常的物品将地理概念与时间概念关联为一体。事实上,19世纪至今,各种新的交通方式纷纷涌现,这不仅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地理特性,开启了崭新的叙事可能。

  展览中的作品引发人文、诗意与政治的共鸣,虽囿于地域性的历史,却深植于人类的现实,藏匿于因旅途变故和文化交往而生发的恐惧与希望当中。在安利·萨拉(Anri Sala)的电影中,他通过城市漫步展示出一些经艺术改造、仿若历史想象的真实地点。探索之地、发现之地、邂逅之地,正如克莱芒·科吉托尔(Clément Cogitore)作品中的城市舞者以及作为其灵感来源的18世纪巴洛克舞者所展现的那样。

  抵达新世界,开拓新道路,重走前人已开辟的路径,是一种贴近现实的方式,一种重新定义或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方式。艺术家们以出发为题,探讨背井离乡,抑或落叶归根的概念。雅图·巴拉达(Yto Barrada)探究的正是她母亲的一次旅行。她探讨的不光是曾经的发现在多年后留给人们的感受,同时也关注景象在当下是如何被异域化的。

  作为旅人,无法旅行也能揭示出很多东西,正如丝娜·席迪拉(Zineb Sedira)的船舶墓地中所展示的。同样,尼尔·贝鲁法(Ne?l Beloufa)的作品是一部静态的公路电影,车窗与摄像机镜头在作品中融为一体,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得以倾听年轻人间多情的谈话。而在米尔恰·坎特尔(Mircea Cantor)的作品中,我们疑惑谁会赢得比赛,是鹰还是无人机?贝特朗·拉马什(Bertrand Lamarche)的神秘隧道则给人矛盾之感。它并不像刚接近时感觉到的那样宽阔、恐怖,因为它仅仅是一种微缩体验的放大版。

  这个展览中汇集的作品提醒我们,创造既是一条物质之路,同时也是一条精神之路,那通向未知的移动有多么激动人心,就有多么危机四伏。出发是一种解放和对抗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逃离、迷失、认识自我,可以自由地搭乘汽车或者骑上自行车,穿过一条隧道去往远方,甚至可以自由地建造一艘火箭飞向太空……可以自由地朝着艺术而去,因为每件作品本身就是一条道路。

  关于策展人

  安娜贝尔·特内兹毕业于法国国立文献学院和国家遗产学院,从2016年起担任法国奥西塔尼大区图卢兹阿巴托尔博物馆的首席策展人及馆长。2006至2012年,安娜贝尔·特内兹在巴黎毕加索国立博物馆担任绘画部策展人,之后担任罗什施瓦尔当代艺术馆的馆长至2016年。她在罗什施瓦尔举办了于勒·德巴兰库、爱德华托·巴苏阿尔多、托马兹·弗尔兰、劳乌尔·豪斯曼、弗科尔特·德荣、肯特·芒克曼、劳拉·普罗沃斯特和卡若琳·史尼曼等艺术家的个展。她曾共同组织了多场展览致敬女性艺术家(与莱昂MUSAC、大加那利岛拉斯帕尔玛斯CAAM合作举办《绘画,她说》和《露西的鸢尾花——非洲当代女艺术家》)。2012至2016年,她还任教于卢浮宫学院,负责“20世纪艺术”课程。她的研究范围还包括波普艺术及其与艺术史的关系;她的研究被收录于多部关于波普艺术的画册和关于罗伊·利希滕斯坦和汤姆·维赛尔曼的专著中。

  关于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ADIAF)

  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ADIAF)由吉尔·福奇(Gilles Fuchs)主持,将近400名当代艺术收藏家聚集在一起,其主旨是突出21世纪初法国的创造力和活力,并帮助提升其国际形象。“马塞尔·杜尚奖(Prix Marcel-Duchamp)”由ADIAF于2000年创立,是其最为杰出的举措之一。该奖项与蓬皮杜艺术中心合作,旨在汇集最具创意和活力的当代艺术家。每年,由收藏家委员会提名的四位来自法国或居住于法国的艺术家,被提交至由艺术界专家 、收藏家、策展人组成国际评审团。目前它已成为极富盛誉的当代艺术的顶级国际基准奖项。迄今为止,ADIAF已在全世界各地为“杜尚奖”举办了五十多个展览,为法国当代艺术的提供了极富活力的宝贵亮点。

  关于“中法文化之春(Festival Croisements)”

  “中法文化之春” (又名“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是中国与法国之间举办的一项经常性的文化交流活动。该活动于脱胎于中法文化年,由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倡议,于2006年正式创立。中法文化之春至今已主办了多届,累计超过1.5千万名观众。活动旨在通过视觉艺术和舞台艺术等表现形式全面推进中法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浏览量:881010

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14位杜尚奖艺术家展

  • 金牌艺术家——范迪安全球推荐

    范迪安,1955年9月出生,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参加工作,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教授。199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1998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2005年任中国美术馆馆长,2006年3月兼任中国美术馆党委副书记。201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常委、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37 2022-01-18
  • 金牌艺术家—— 范曾全球推荐

    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 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种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

    27 2022-01-12
  • 金牌艺术家——于文江全球推荐

    于文江,中国著名人物画家,1963年生于山东烟台。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宁夏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院艺委会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中国水墨画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美协会员 ,中国画学会理事,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法国鲁拉德骑士团成员,于文江工作室导师。

    19 2022-02-24